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2-21 17:04:44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 ……此处隐藏7995个字……一个直角,在此基础上表示一个钝角,

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啊?

你能变几个钝角啊?

师:你发现了什么啊?

结论: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直角张口越小,就是锐角。

师:那你能用一个符号表示他们三兄弟的关系吗?(锐角〈直角〈钝角〉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快速判断(练习九的第二题

(2)找生活中的角

1、师:谢谢大家的礼物,今天我的收获真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的角吧.这是乐乐的一天的生活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找找哪里有角?是什么角?(出示练习九的1的四幅图)

(内容大致这样:乐乐起床穿衣服----上体育课跳高-------下午放学回家在爬楼梯,把衣服撕破了——帮妈妈买剪刀,要补衣服)

2、找教室中的角

师:那你能找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吗?找到的小朋友请站到有角的地方去。

生反馈

(3)制作小礼物

师:今天孙老师为小朋友们当导游,让大家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是不是该送份礼物给孙老师啊?

师:孙老师要大家亲身制作的礼物。愿意吗?

1、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制作材料:小棒6根,直尺4把,各种三角板共8个,图钉2个,彩纸2张,硬纸条4根)

师:做礼物时,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别的物品,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可以折角动手做角,也可以画角,用三角板拼角.请组长记录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又好啊?

2 (播放音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有的用的方法很巧妙.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朋友完成的礼物吧!

3 展示作品,把相应的作品贴与黑板上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小朋友已经会用不同方法展示了,老师很喜欢这么多精美的礼物.

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那么起劲,老师也手痒画了一个角,你认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创造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啊?

师: 角在美术中也有妙用!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

让学生欣赏简笔画。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加法估算是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学习估算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习减法、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

在教学口算、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在以前的练习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习题,只是口头的练习没有书面表达。加法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能力目标: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二、说教法和学法。

计算类的课大体说来较为单调和枯燥,二年级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强,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疲劳,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猜价格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层层深入。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从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里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自主探索加法估算的方法,从而达到增强估算意思和能力的目的。

三、说过程。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分三步来实现我的设想。

(一)铺垫沟通。(用时8分左右)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沟通已有的知识,为下面的估算求和作好准备;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猜测商品的价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我的朋友刚来深圳工作,租了房子要买一些小电器以下是她打算买的几种商品,你们能猜一猜它们的价格吗?)

教师出示四件商品,分别是电话208元;台灯196元;电钣煲303元;微波炉299元。四件商品是因为四个大组准备的,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游戏。教师先说商品的价格接近是几百元,再让学生猜。学生猜,教师板书并归类。

1、提问:我们说208接近200元,还可以怎么说?(大约,差不多)

2、提问:你能用一个式了表达吗?

教学约等号的读法的写法。

(二)体验应用。(用时14分左右)

猜测出各商品的价格后,接着出示问题。想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钣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学生自主解答并与同学交流,师生共同找到如何用算式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本着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的新理念,体会发现的乐处,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老师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算式表达,师生共同寻找最好的表达方法,

(三)巩固发展。(16分左右)

1、充分利用现有的例题资源接着出示问题,四个问题同时出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让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体验估算与实际计算的不同,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问题同是呈现是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在思考,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2、书上练习,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3、小结:

全课的小结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但它需要细心的观察,理智的判断,让学生在不经意建立数感。

四、说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课,计算站很重的比例,但计算课又因为学生的速度差异,很不好调控,常常是自己都难让自己满意。本课是先说再上,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成预设的练习,效果还不错。

首先一切的准备都是值得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显得从容有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大气些,开放些,课上程度好的学生没闲着,较差的学生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整体来说自己基本满意。但要上好计算类的课,还有需要更多的探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